工作到現在將近三年,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,還有未來的職涯發展。最近看《三年後,你的工作還在嗎?》這本書,讓我對於工作有更深的體會。
我想透過這篇文章記錄書裡特別有感觸的地方,還有分享一些我對於工作的看法。
關於本書
這本書是由《大人學》這個部落格的兩位作者Bryan和Joe所寫的。《大人學》是我很喜歡的部落格,裡面有許多關於人生思考、職涯選擇及人際關係的文章,都非常適合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閱讀。
掌握關鍵職能,迎向工匠、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。這本書從分析局勢、設立目標、策略規劃和迎向未來這四個面向討論。
心得
1. 打破舊有思維:職涯穩定度不再
書本一開始就先打破我們對於工作的思維:
現在產業變化太快速,職涯穩定度不再。
「在我們父母那一代,一份工作有可能連續做二十年都沒有變化,但從2000年前後開始,端看Nokia、Motorola、Blackberry等企業的發展先例,職業穩定度恐怕已經縮減到十年為一個週期。而未來,這個週期恐怕只會更短。」
2. 最小戰鬥單位的概念:綜合性能力
也就是說,我們現在如果只單學一個技能,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,很容易被淘汰。未來職場上的生存者不再是只會單一技術的小螺絲釘,而是兼具「工匠」、「行腳商人」與「總管」三種特質的個人或團隊。我們可以培養自己成為以上三種特質兼備的職人,或是尋求其他夥伴的協助,共組一個兼具三項特質的專業團隊。
這三個職能的解釋分別如下:
- 工匠:從無到有建構一項產品的能力。簡單來說就是具備綜合性能力。例如一位客服領域的「工匠」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,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、通訊設備的選擇、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。
- 行腳商人: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。像是東京著衣的創辦人,鎖定18-28歲年輕女生喜歡的衣服,價格也在她們可以接受的區間。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,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,帶給消費者新的穿搭資訊。
- 總管: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。是組織中實質的營運者,對外要取得資源、打通障礙,對內要協調眾、回應突發事件,甚至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。
3. 任何感興趣的事情,都去嘗試
回想起自己在大學時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興趣,所以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課程,包括經濟、程式設計、媒體寫作、平面設計、寫部落格等。那時候總覺得自己就像是蜻蜓點水,每一個領域都懂一些,但是每一項都不專精。一直到現在,我常會困擾自己「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,所以都想學」總覺得這樣太貪心,容易變成什麼都會什麼都不會。
不過,看完這本書,了解到「最小戰鬥單位」這個概念。現在再回想起來,發現這樣倒也沒有不好。正因為每一項都懂一點,讓我在做一些規劃上的工作能夠比較容易完成,像是可以從無到有策劃一個展覽。
4. 多了解自己,創造屬於自己的全新道路
第三部分策略規劃,對於最小戰鬥單位的職能,給了一些建議。在知識家的這篇文章裡有提到一些。書的最後-迎向未來,則提到當我們具備這些職能後,就有機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全新道路。
書中提到我們面對職業選擇上,不應該去追逐所謂的「當紅產業」,畢竟現在這個時代,所有事情變化都太快速。我們應該多了解自己,專注在最有熱情的領域,逐步累積個人的品牌價值。
這點我非常認同。像我的工作的自主性還蠻高的,大部分都是感興趣的,而且通常只要是想做的事情,老闆都願意讓我嘗試。所以,每天工作起來都很享受其中,而且能從中獲得一些成就感。
不過,身邊就有很多朋友,每到星期天晚上,就苦惱著禮拜一的到來,總是不想面對工作的。仔細了解原因,發現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,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,所以提不起勁。
關於工作與人生志業,也可以讀讀《發現幸福》這本書,看看那些超過65歲的長者們怎麼看待過去的人生,對於工作、家庭、人際,他們有有什麼想跟年輕人分享的智慧。
總結
身為年輕人,我們的工作生涯還很長,應該趁現在多用心了解自己的優勢與特質,思考在工作中,哪些事情是能讓我從中獲得成就感的?哪些是能喚起我創作靈感的?哪些是自己非常擅長的?哪些是自己覺得非常有意義的?
然後,付諸實際的行動去嘗試、驗證,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,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。
好書傳送門
- 實體書:博客來訂購|金石堂網路書局|momo購物網
- 電子書:Kobo平台|Hami書城(月讀吃到飽)
Reader Interac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