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大綱
為什麼讀這本書?
這本書剛推出時,就讀過一遍。但那時好像就懞懞懂懂地讀過,沒有很深刻很強烈的共鳴感。現在處於人生的不同的階段,或許再讀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。
有天到朋友家,剛好看到她書架上有這本書,於是就借來看看。在看之前的期望是,可以透過重新閱讀此書,為目前遇到的困境找答案。
心得
在不同時期閱讀同一本書,收穫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。
看完這本書還真的有這樣的感覺。記得第一次讀它的時候,只覺得裡面的內容都講得很有道理,但卻也只是讀過,沒有特別的印象和共鳴。
這次再讀,真的深切體會到什麼是「課題分離」、「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、「社會意識」、怎樣活在當下,還有阿德勒與佛洛伊德不一樣的目的論。
特別是在「人際關係」與「課題分離」上。
以下紀錄三個我喜歡的地方:
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我們「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」。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。
以前總是非常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,任何的表現都是希望滿足別人的期待、不要讓身邊的人失望。
煩惱就是從此而來。清楚記得國中青少年時期的交友,時常很害怕被某某某討厭,或是又被誰說了哪些壞話。總想要討好身邊的朋友,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好相處。當關係遇到問題時,就抑鬱寡歡。
後來長大後才慢慢更認識自己,說要不在意別人對你的觀感,真的不太容易,但真心期望自己能有哲學家所說的:「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」的想法。活出自己的樣子。
為什麼討厭自已?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,變得不喜歡自己?那是因為你過份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。
割捨別人的課題
在人際關係上,關於別人的課題和自己的課題,也讓我非常有同感。
之前在IG分享「滿足父母的期望vs.自己想做的事?」,朋友回應那應該是別人的課題vs.自己的課題,讓我印象深刻。所有人生都是自己的,你要為自己而活。你做的不是爸媽想要的,那是他們的課題。他們應該學習尊重,他們有所情緒也是他們的,你並不需要承擔。
書裡就提到:
「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索引起的。
我們應學習做到課題的分離。
「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牠喝水。」
對話式的書寫
很喜歡書本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的方式來陳述,年輕人的問題,其實就是讀者,也就是我們心裡會有的問題。
阿德勒的理論與我們平時接觸到社會給予的價值觀有些不同,乍看之下可能無法接受,但透過對話,哲學家進一步說明,讓我們慢慢理解。
總結
若要說從這本書裡學到什麼,我想應該是讓自己的心智更加壯大。理解我們可以如何思考、如何更認識自己,並且過一個更幸福的人生。
- 不是跟別人比較,跟自己比。
- 別人的課題vs自己的課題(將馬牽到河邊的故事)
- 目的論vs.決定論: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,而是現在的你,缺乏變幸福的勇氣
- 只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貢獻感,就是幸福
我想,這是一本我會想要不斷拿出來閱讀的書。
好書傳送門
- 實體書:博客來訂購|金石堂網路書局|momo購物網
- 電子書:Kobo平台|Hami書城(月讀吃到飽)
Reader Interactions